六合丝厂在都京坝存在了一百年, 融入这里的水土, 也影响了这里的风俗。
都京坝有了一首民谣《嘉陵江姑娘》:“嘉陵两岸桑叶多,姑娘养蚕又穿梭。十三能绣花帛缎,十四织出牡丹来 ”。
这首民谣已经不知道当年的旋律了,但依然在赞美缫丝织绸的女工,她们的身影是嘉陵江畔最美的倩影,锦绣丝帛的光泽由她们亲手织造。
当年缫丝织绸的工人,以女工居多。百年六合丝厂,至少有三代工人,曾经生活在这里。
民谣里的人,真实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?
大家现在所看到的编号为 1、2、9、10 栋的职工宿舍,就是七十年前六合丝厂真实的生活场景。
这一组职工宿舍建于1952 年,正是新中国建设初期。
职工宿舍采用小青瓦砖木结构,两层。每栋三十四个房间,每间十六平方米,每间可以居住四至八人,总建筑面积八百平方米。四栋楼满员时最多可以居住一千人。职工宿舍的建成改变了过去工人租赁厂外附近农民房屋,分散居住的局面。集中居住为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提供了保障。
职工生活设施的修建以及职工宿舍分配,这些新中国建设时期实行的举措,提高了职工福利,解决了上千名职工的后顾之忧,强化了职工的工厂认同感,更提高了工作积极性。特别是为众多女性职工提供了安全保障。
现在我们还能看见墙上的标语和《毛主席语录》。
其中一条是这样的:“发扬勇敢战斗、不怕牺牲、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作风。”这些依稀留存的痕迹,让我们可以想见,七十年前缫丝织绸的女工们,在那个时代火热的生活。这些历史留存的痕迹,也见证了南充蚕桑丝绸产业几十万川北儿女、几代产业工人的历史贡献。